纪委(新)
学习园地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习园地 >> 正文
【廉吏故事】
发布时间:2023-11-20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

季文子:相三君而无私积

发布时间:2023-11-15 08:24:50   来源: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

季文子(?—前568年),即“季孙行父”,谥文,史称“季文子”,春秋鲁国人,官至鲁国正卿,宣、成、襄三代为相,执政33年,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贤臣廉吏。

季文子是一位清正廉洁、严于律己的清官。他虽是鲁国季友(鲁桓公最小的儿子)的孙子,出身鲁国贵族,地位显赫,但他一生清正廉洁,关注民生疾苦,生活节俭、忠孝仁义,堪称贵族高官的楷模。

清君侧  驱逐太子仆

鲁文公十八年(前609年),莒国国君莒纪公因喜爱自己的幼子季佗而废黜了太子仆。太子仆在国人的帮助下弑杀了自己的父亲莒纪公,季佗继承莒国国君之位,是为莒厉公。而太子仆则带着财物逃到了鲁国,并把自己带来的财物献给鲁宣公。“莒太子仆以其宝玉来奔,纳诸宣公,公命与之邑”(《廉吏传·卷上》)。

鲁宣公看到太子仆带来的礼物十分高兴,便对季文子说,“今日必授”,即请替我封他采邑。而季文子却命手下“今日必达”,将莒国太子仆驱赶出了鲁国,“文子使司寇出诸境”。

公问其故,文子曰:“其人则盗贼也,其器则奸兆也。”季文子说此人是弑父的盗贼,他带来的宝玉是赃物,怎可窝藏赃物呢?季文子还让太史克对鲁宣公说:“看到对待君主有礼度的人,就服侍他;看到对待君主不守礼度的人,就诛罚他。那个莒国仆,如果效法他的孝敬,那么他杀了他的君父;如果效法他的忠信,那么他盗窃了国家的宝物。他是不忠不孝的人,所以我驱逐了他。”鲁宣公听后大悟。

崇廉尚俭  教化一方

季文子虽然身为正卿,但衣着简朴,家中的女子不穿丝绸,马棚中的马不喂粮食,用糟糠做饲料。“无衣帛之妾,无食粟之马。”

一日,仲孙佗谏曰:“子为鲁上卿,相二君矣,妾不衣帛,马不食粟,人共以子为爱,且不华国乎!”意思是:“您是鲁国的上卿,辅佐了两位国君,侍妾不穿丝绸,马不喂粮食,人们会认为您吝啬,况且这对于国家来说也不光彩吧!”

季文子笑答,“吾亦愿之”,即我也想讲究排场的呀。“然吾观国人,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,吾是以不敢。人之父兄食麤衣恶,而我美妾与马,无乃非相人者乎!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,不闻以妾与马。”即“我看百姓的父兄很多还在吃着粗粮,穿着破衣,我不敢让我的侍妾穿丝绸,让我的马吃粮食。况且我只听说过以出众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荣,没听过以侍妾和马的用度奢华为国家之光荣的”。

事后,仲孙佗之父孟献子得知此事,将仲孙佗囚禁7天反省。后来,仲孙佗家的侍妾穿的是粗布之衣,马也仅是喂普通草料。季文子得知此事说:“犯了错误能够改正,是世人当中的优异者。”于是让他做了上大夫。

从“妾马论”中可以看出季文子是真正亲民爱民、体恤民众疾苦,与群众心连心的,他不仅愿意而且积极与民同甘共苦,还要求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准和普通民众一样,他认为“国人之父兄食麤而衣恶”,自己就不能“美妾与马”。

季文子的清正廉洁、体恤民情是“谋民利、解民忧”的生动诠释,更重要的是他的言传身教感化了身边一批爱炫富的纨绔子弟。

季文子去世后,根据大夫入殓的礼仪,鲁襄公亲自监临。季文子生前留下遗言要求薄葬,其死后,家臣收集其家中器物作为随葬用品,发现其家中既无金银财宝,亦无一件器具重复,只能以他用过的几件旧家具陪葬。

鲁襄公看到后大为惊奇,亲自查阅了季文子的收支情况,感慨道:“廉忠矣!”左丘明在《左传·襄公五年》中评价道:“相三君矣,而无私积,可不谓忠乎?”

季文子虽大权在握,但其忠心耿耿,一心安社稷。忠贞守节,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,正是廉洁用权、廉洁修身、廉洁齐家的典范,忠诚之心令人肃然起敬。

在季文子的躬行与倡导下,鲁国上下一改奢靡之风,崇廉尚俭,以俭朴行事,为后人称道。

三思而后行

耳熟能详的“三思而后行”的古训说的就是季文子谨言慎行的处世之道。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再,斯可矣。”(选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)意思是说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3次才行动,孔子听了说:“考虑两次就可以了。”

季文子为人处世谦虚谨慎,不以“达官显赫”自居,每件事情都要反复斟酌、考虑再三。据记载,公元前621年秋天,季文子受命出访盟国晋国,备齐聘礼后又让下属额外再预备“遭丧之礼”随行,下属不解问他,季文子说:“备豫不虞,古之善教也。求而无之,实难,过求何害?”(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)

身处历史漩涡中,季文子始终廉洁自省、慎独慎微、保持定力,绝不莽撞行事,时刻谨记“三思而后行”,谨慎用权。

季文子不仅克俭持家、谨言慎行,为鲁国效力30多年,而且重要的是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”,厉行勤俭,开一代俭朴风气。

(王焱  蔡欣桔


copyright楚雄师范学院纪检监察处(纪检监察办公室)版权所有

地址: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546号